MPAcc管综总分200分,写作分值65分占比约1/3,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且在冲刺阶段,写作是最容易拉开差距,也是决定管综是否能拿高分的重要一项。
想要写好一篇优秀的论说文,除了人物和事件素材之外,理论素材也是非常重要的。理论素材能够让你的文章更有深度,更具有说服力。现在距离初试开考只剩不到50天时间了,如果你刚刚开始准备写作,已经没有充足的时间可以留给你进行素材积累了。
所以,小编今天为大家整理出管综论说文中可以用到的16个理论素材,希望各位同学充分利用好碎片化时间,把这些内容化为己有。这些理论素材与写作模板和范文不同,不需要全部背诵下来,只需要理解意思,并且根据材料和话题融入进你的文章即可。
NO.1
定位理论
定位理论,最初是由美国著名营销专家艾•里斯(AlRies)与杰克•特劳特(JackTrout)于 20世纪 70 年代早期提出来的。
定位理论认为,品牌就是某个品类的代表或者说是代表某个品类的名字。建立品牌就是要实现品牌对某个品类的主导,成为某个品类的第一。当消费者一想到要消费某个品类时,立即想到这个品牌,我们就说你真正建立了品牌。
由于人们精力有限,只能记住一个领域内的前几名,甚至可能只能记住第一名。就像乞力马扎罗山的宣传一样,如果说乞力马扎罗山是世界第 n (n≥3)高峰,快来体验一下吧, 根本没人搭理你。于是,聪明的非洲人换了广告语:乞力马扎罗山是“人类徒步能达到的最高山”!这就成功的把乞力马扎罗山同其他高峰区别开。并且让乞力马扎罗山做到了该品类第一。这也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定位理论:不能成为品类第一,就干脆创造一个新品类。
NO.2
劣币驱逐良币
劣币驱逐良币这一理论源自 16 世纪的英国。因为黄金储量紧张,只能在新制造的金币中掺入其他金属。于是市场上就有两种金币:一种是此前不掺杂质的金币,一种是掺入了杂质的金币,但两种货币的法定价值一样。这样,人们都会收藏不掺杂质的良币,使用掺入杂质的劣币。时间一长,市场上流通的就只有劣币了,全部良币都退出了流通,这就是劣币驱逐良币。
它由 16 世纪英国伊丽莎白时期的财政大臣格雷欣提出,也称“格雷欣现象”。此外,在中国,早在公元前 2 世纪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就曾指出“奸钱日繁,正钱日亡”的事实。从狭义上来说,劣币驱逐良币是指因为信息不对称,物品的估值方(信息缺少的一方)估值一定时,物品的提供方(信息充分的一方) 会选择提供实值较低的物品(劣币),致使实值较高的物品(良币)越来越少,广义来说,劣币驱逐良币也可以泛指一般的逆淘汰(即劣胜优汰)现象。
NO.3
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以往发生的,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如时间、金钱、精力等。但是从经济学角度,沉没成本不是成本! !做决策时,不要被沉没成本干扰,以往发生的费用只是造成当前状态的某个因素,当前决策所要考虑的是未来可能发生的费用及所带来的收益,而不考虑已往发生的费用。
也就是说,人们在决定是否去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而无需考虑过去是不是已经在这件事情上有过投入。通俗一点就是不要为了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NO.4
自利性偏差
自利性偏差是一种常见的心理学现象,指的是从对自己有利的一面来判断客观事物,把不好的、错误的原因归于其他人或者外因。
自利性偏差一般会分为两种情况:第一,如果我这件事没做好,那肯定是不可控的、别人的或者意外的缘故。第二,如果我做这件事情成功了,那肯定是因为我水平高。
自利性偏差是人类大脑自身存在的思维问题,很难克服。美国专栏作者戴夫•巴里指出,“无论年龄、 性别、信仰、经济地位或种族有多么不同,有一件东西是所有人都有的,那就是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相信,我们比普通人要强。”
自利性偏差是一种自我防卫机制,可以保护我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自尊心越强的人,自利性偏差越严重。某种意义上说,自利性偏差,是为了给别人留下更好的印象。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自利性偏差。
NO.5
路径依赖
第一个明确提出“路径依赖”理论的是道格拉斯.诺思。他由于用“路径依赖”理论成功地阐释了经济制度的演进规律,从而获得了 1993 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路径依赖又译为路径依赖性,它的特定含义是指人类社会中的技术演进或制度变迁均有类似于物理学中的惯性,指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还是)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正反馈的作用,通过惯性和冲力,产生飞轮效应,企业发展因而进入良性循环;不好的路径会对企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就如厄运循环,企业可能会被锁定在某种无效率的状态下而导致停滞。而这些选择一旦进入锁定状态,想要脱身就会变得十分困难。
但是一旦人们做了某种选择,就好比走上了一条不归之路,惯性的力量会使这一选择不断自我强化,并让你轻易走不出去。即一旦进入某一路径(无论是”好 ”还是”坏”)就可能对这种路径产生依赖。
NO.6
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如果一件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个可能性有多小,这件事都会发生,并且造成的后果极其严重。这也说明,技术的风险能够由可能性变为突发性的事实。换句话说,如果因为侥幸而不去做某件事,那不好的结果最终都会发生。
墨菲定律(Murphy’s Law) 的主要内容有四个方面:
①任何事都没有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②所有的事的实际执行时间都会比你预计的时间长。
③会出错的事总会出错,任何一-件事只有三种结局,变好、变坏或保持不变,尽最大努力,做最坏的打算。
④如果你担心某种情况发生,那么它就更有可能发生。
NO.7
强化理论
最早提出强化概念的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而系统性的强化理论则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首先提出。强化理论是一种过程型的激励理论,该理论认为,如果某种刺激对人的行为有利,则这种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若不利,则这种行为就会减弱直至消失。因此,管理者要采取各种强化方式,使人们的行为符合组织的目标。强化的具体方式有四种:
①正强化
正强化就是奖励那些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以便使这些行为得到进-步的加强、重复出现。
②惩罚
当员工出现一些不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时,采取惩罚的办法,可以约束这些行为少发生或不再发生。惩罚是力图使所不希望的行为逐渐削弱,甚至完全消失。也有人把惩罚称为负强化。
③负强化
负强化强调的是一种事前的规避。俗语“杀鸡做猴”形象地说明了两者的联系与区别。对出现了违规行为的“鸡”加以惩罚,意欲违规的“猴”会从中深刻地意识到组织规定的存在,从面加强对自己行为的约束。
④忽视
忽视就是对已出现的不符合要求的行为进行“冷处理”,达到“无为而治”的效果。
NO.8
戴明环(PDCA循环)
PDCA 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沃特•阿曼德•休哈特(Walter A. Shewhart)首先提出的,由戴明采纳、宣传,获得普及,所以又称戴明环。PDCA 循环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 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 Act (处理改进)。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人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 去解决。这一工作方法是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也是企业管理各项工作的一般规律。
NO.9
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指达成一笔交易所要花费的成本,也指买卖过程中所花费的全部时间和货币成本,包括传播信息、广告、与市场有关的运输以及谈判、协商、签约、合约执行的监督等活动所花费的成本。
交易成本理论解释了企业的边界在哪里。科斯认为,交易成本与管理成本的对比,决定了企业的边界,交易.成本越低的事情就应该外部化,管理成本越低的事情就应该内部化。
NO.10
规模效应
规模效应又称规模经济,即因规模增大带来的经济效益的提高,但是规模过大可能使信息传递的速度变慢且容易造成信息失真、管理官僚化等弊端,反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当企业的生产达到或超过盈亏平衡点时,才会产生规模效益。
企业的成本包括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在生产规模扩大后,变动成本同比例增加而固定成本不增加,所以单位产品成本就会下降,企业的销售利润率就会上升。
NO.11
信息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活动中,各类人员对有关信息的了解是有差异的。掌握信息比较充分的人员,往往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而信息其乏的人员,则处于比较不利的地位。
一般而言, 卖家比买家拥有更多关于交易物品的信息,比如,饭店老板给你用劣质地沟油做菜,但是作为食客你可能不知道,及面还要按正常价格付钱,在这个交易中,掌握信息比较少的食客处于不利的地位,一句话总结就是“买的不如卖的精”。而食客们为了尽量避免遇到这种情形,通常会去选择一些更为有名的牌子。这体现了信息不对称理论的另一个角度:因为名牌提供了更多更可靠的信息,所以买家愿意为了获得更多的信息而付出更多的钱。简而言之,花钱买放心。
NO.12
社会分工理论
社会分工,是指劳动者分别从事不同的劳动。
社会分工是社会化的标志之一,也是人类出现商品经济发展的基础。对人类来说,没有社会分工,就没有交换,市场经济也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社会分工,社会就难以正常运转。人类社会分工的优势,是让擅长的人做自己擅长的事情,使平均社会劳动时间最大程度缩短,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能够提供优质高效劳动产品的人,才能在市场竞争中获得高利润和高价值。人尽其才,物尽其期,就是社会分工的结果。
NO.13
马太效应
马太效应是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们常用的术语,它反映着富的更富、穷的更穷,一种两极分化的社会现象。
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有一则寓言: "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表面看起来"马太效应"与"平衡之道"相悖,与"二八定则"类似,但是实则它只不过是"平衡之道"的一极。
罗伯特莫顿归纳"马太效应"为: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在某一个方面(如金钱、名誉、地位等)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 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
此术语后为经济学界所借用,反映赢家通吃的经济学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现象。
NO.14
马斯洛需求理论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行为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在 1943 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此时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只有当人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时,才可能出现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
理论理解:
1. 五种需要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但这样次序不是完全固定的,可以变化,也有种种例外情况。
2. 需求层次理论有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人人都有需要,某层需要获得满足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二是在多种需要未获满足前,首先满足迫切需要;该需要满足后,后面的需要才显示出其激励作用。
3. 一般来说,某一层次的需要相对满足了,就会向高一层次发展,追求更高一层次的需要就成为驱使行为的动力。相应的,获得基本满足的需要就不再是一股激励力量。
4. 五种需要可以分为两级,其中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和感情_上的需要都属于低一级的需要,这些需要通过外部条件就可以满足;而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高级需要,他们是通过内部因素才能满足的,而且一个人对尊重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
同一时期,一个人可能有几种需要,但每一时期总有一种需要占支配地位,对行为起决定作用。任何一种需要都不会因为更高层次需要的发展而消失。各层次的需要相互依赖和重叠,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
5. 马斯洛和其他的行为心理学家都认为,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在发展中国家,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大,而高级需要占主导的人数比例较小;在发达国家,则刚好相反。
NO.15
边际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在一定产量水平下,增加或减少一个单位产量所引|起成本总额的变动数。这个概念表明每一单位的产品的成本与总产品量有关。
比如,仅生产-辆汽车的成本是极其巨大的,而生产第 101 辆汽车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产第 10000 辆汽车的成本就更低了(这是因为规模经济带来的效益)。但是,考虑到机会成本,随着生产量的增加,机会成本也可能会增加。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还可以知道,生产一辆新汽车时,所用的材料可能有更好的用处,所以要尽量用最少的材料生产出最多的车,这样才能提高边际收益。
NO.16
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是指增加一单位产品的销售所增加的收益, 即最后一单位产品的售出所取得的收益。它可以是正值或负值。
边际收益是厂商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利润最大化的一个必要条件是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此时边际利润等于零,达到利润最大化,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任何厂商的产量变化都不会影响价格水平,需求弹性对个别厂商来说是无限的,总收益随销售量的增加同比例增加,边际收益等于平均收益,等于价格。
24考研备考资料包整理好啦
扫码即可免费领取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整理自网络,转载请注明来源!